有一阵子了。久到我重装了Archlinux,然后现装了中文输入法。
中文字符在网页版VSCode里一跳一跳的,有些滑稽。
我懒得打开自己的上一篇看上次写的什么。大体上就是一些凡界的俗事吧。
找了个机会又看了一遍搏击俱乐部。
我认同对于这部电影精分只是个作为点缀的悬念。有一些电影确实是专门给那些追求烧脑,追求极致反转的观众准备的。是为了烧脑而烧脑的。那样也是好的。只是这部电影并不是那种罢了。
没有必要去细扣关于精分的伏笔,乃至去分析女主是不是真实存在之类的。这不重要。
这部电影的内核确实是反这个反那个。我也记不住这个那个都是什么,总之就是反社会吧。
以往也读了看了一些反社会类型的作品。搏击俱乐部更加具体的反消费主义,我对此特别认同,因此引起我更加设身处地的思考这类作品的定位。
有些作品从一开始是虚空打靶,像是反乌托邦类型的作品。它本来就不是现实题材,只是在讲,迷途知返吧,不然以后变成这样就来不及了。这样的作品不用给出解决方案,因为它自己就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。
当然,也存在着美丽新世界这样,本来写得很离谱,结果几十年后居然真的逐渐成为现实,寓言小说活活变成预言小说的悲伤故事。
任何反现实题材的作品,如果最后没有给出解决的思路,会被人认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。啊对对对你说的都对,那你说怎么办嘛。现实很糟糕,我也知道它很糟糕,所以呢。这已经是最好的可能了。
一个典型案例是《不要抬头》。普遍的评论是为了玩梗而玩梗的作品。
我常常对于反现实作品的看法就是不完备。再尖锐地指出问题,看起来也只不过是热血青年振臂高呼罢了。
不过嘛,也不会有那么高的要求,写个作品还要给你搞一套完备的世界观出来,太累。
现在我在思考这种完备是不是必要的。
我为什么会假设现实是完备的呢。
资本主义的不合理和短视,是众所周知的。
如果把视野放宽一点。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地球生物,我们的生活方式从来都是一次性的。我们对环境产生了影响,一切不会回到最初的状态让人类再进化一次。
当我下意识的把作品中的行为看作是无意义的行为艺术,我对意义的定义其实已经被社会运作的方式绑架了。
我只是会去想。好的,你不工作了。你不买宜家家具了。你放弃了温暖舒适的家,去住郊区危房,吃不饱穿不暖,你开心了。但是我还想睡个好觉,那么我该怎么追寻你的做法。
这是因为,在我的头脑中,如何睡个好觉这个问题的答案,只有社会所提供给我的那些。我的思考方式已经被限制了。
大部分的解决方案都是先把问题转化为钱的问题,然后用一套统一的思路把自己卖了换钱。简单无脑谁都可以学的会。
我们已经不想再动手发明自己的解法了。太麻烦了。我们变得太懒了。
这份懒惰就是现代生活铸造的困住我们的壁垒。会让我们在看到任何反社会的作品是,第一反应是不完备,是缺乏积极意义,乃至荒谬。
电影里面甚至是有完全正面的积极的桥段的。拿枪威胁路人去追寻梦想,明天会是最美妙的一天。然而在看到这里的时候,我只会去想,可以,很好的设计,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去追寻梦想,而不是以自己熟练的方式,以最高的效率和性价比为社会贡献,社会会崩溃的。
我显然已经成了把社会稳定看作最高原则的人。电影引导我一步我往前走一步,电影没涉及我就又回去了。
两小时的电影又怎么能教会我做人。
当我远离消费主义的时候,我就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理论已经不完备了。
当然了,在我成为一个人的时候,我就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也是不完备的了。
所以,就算没有用心去思考怎么解决这种不完备,至少也不应该在看到一个合理但不完备的作品时候,仅以这一点去否定它的意义和价值。